本月8日晚,智己汽车在产品发布会上多次对标小米SU7,其中有一处关键参数标注错误,被小米汽车要求道歉,虽然智己官微已经已经多次公开致歉,但这件事引发的波澜并未平息。
有网友疑惑,商业领域这种“误伤”友商的行为是否担责?有该如何认定商业诋毁?近日,《法制日报》发文进行了专业解读。
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:经营者不得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,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。
在智己和小米的事件中,双方争执的核心分界点在于标错参数是有意为之还是失误行为。
从法律角度看,经营者固然有权利评价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,但必须以客观真实、公允中立、诚实信用为原则,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扰乱正常的竞争秩序。
该事件所涉及的这一关键参数不仅是为了标明产品材质,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表达的产品性能、配置和造价。
在如此重要的关键数据上,将竞品的参数降级之后与自身产品做对比,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购车意愿造成误导,如果是有意为之,则会侵犯到小米汽车的商品声誉,进而影响到产品销售份额,造成小米公司的损失。
即使行为人因过失而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,如果足以导致竞争对手商誉贬损,该行为也有规制的必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