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去年3月文心一言发布至今,百模大战这一年诞生了不少明星玩家,却仍走不出一个实打实的超头部模型。
据AI产品榜数据,5月份国内AI产品中,百度文库以6536万的访问量跃居首位,其次是4月份刚刚发布的360AI搜索,Kimi、文心一言紧随其后。
从访问量来看,目前基于新鲜感的体验似乎仍是用户选择某一大模型的主要原因。360AI搜索自发布以来增速不断加快,5月份环比增长333%,而早前的明星玩家Kimi和文心一言增速分别为15%和6%。
风口中,在缺少护城河和商业化的平衡上,大厂们选择用降价来抢占市场,但对于原本就已经缺少生态优势的创业公司或者中小模型来说,做产品都已经“勒紧裤腰带” 了,想通过烧钱换数据、换用户并不容易。
百模大战一周年后,当行业加速洗牌,创业公司和中小模型出路在哪?
AI应用的商业化难题
国内大模型的价格战来得似乎比想象的更早一些。
从5月中,字节旗下的豆包宣布降价的一个星期后,阿里云的通义千悟、百度、科大讯飞、腾讯云在两天时间里也纷纷降价,其中后三者均有部分模型宣布免费。
包括更早就宣布降价的深度求索和智谱AI,9家发布新内容的国内大模型企业中,有7家宣布降价。其中智谱清言更是在6月初再度降价。
虽然各大厂的发言人纷纷表示降价原因是为了AI普惠化,但实际上在市场都All in AI之后,缺乏差异化价值的各大厂商无疑到了瓶颈期,就像阿里原副总裁贾扬清说的,降低推理成本、降低售价似乎成了一个“拍脑袋就可以做的简单策略”。
目前看来,这场针对推理输入价格和API的价格战更多影响的是开发者,并不会直接影响到C端消费者。主要玩家也是一些钱多、算力强的大厂们,而实际上,从免费版到付费版到降价,对于国内大模型厂商来说,其实也不过是条再正常不过的商业化探索之路。
自国内掀起AI狂欢,大部分AI厂商试用初期大都是免费的,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最早一波用户,另一方面在算力资源稀缺的制约下,初期免费也有助于加强大模型训练。
而往往随着用户增长,在商业化需求下,这些AI产品或早或晚都要走上付费的道路。
这无可厚非,AI类产品的成本构成大部分都是对算力的消耗,即用户使用量越大,公司的成本越大,商业落地后,边际成本依然很高。
众所周知,如今走在前列的几个大模型都曾经卷过参数量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至少有79个。大模型的参数越高,消耗的资源和成本也越相应增加。而承载超大参数量的背后则是服务器数量。
据安信证券测算,目前ChatGPT每天所需的算力约50EFLOPs,所需服务器约1万台,若ChatGPT的用户量继续保持上涨,假设到24年底用户数量为5亿,则需要23万台服务器。
国内AI模型们同理。成本高企的前提下,付费是必经之路。从工具属性出发,AI产品在B端的付费意愿往往会比C端好很多,所以大部分大厂都会把主要付费模式落在B端。
行业盈利方式主要分为两类,一是针对客户需求,提供定制化的大模型开发服务;二是在标准版大模型基础上,通过API接口供用户接入,按照tokens使用收费。
而从如今的价格战来看,如果说价格力仍是各大厂商提高用户留存率,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,那这场价格战无疑只是一个开始。
有生态优势的大厂尚且还能用烧钱换用户,那对于初创公司来说,在价格战和高获客成本的冲击下,又该如何实现平衡?
Kimi跨过生死线
某种程度来说,Kimi的爆火可以说是国内AI创业公司第一次真正破圈。
以这次降价潮为例,不同于各大云厂商都在卷B端,月之暗面一直的主要目标都是C端。Kimi初“入圈”时,另辟蹊径选择从长文本切入,20万字是当时所有大模型里所能支持的最长上下文输入长度,简而言之,Kimi甚至可以帮你轻松阅读《三体》,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内容创作和整理的效率。
而紧接着在3月升级至200万字后,Kimi一度火到宕机。通过实现差异化价值的Kimi,已然成功进入了国内AI大模型的第一梯队。
但新兴市场总是群狼环伺的,Kimi爆火后,包括百度、360和阿里在内的大厂纷纷跟进,通义千问直接免费开放了1000万字的处理能力,而宣布4月要开放200-500万字长度的文心一言目前还没有准确消息。
此前为了获客,Kimi在抖音、B站大量投流,在打进用户心智的同时,也大大提高了获客成本,据新浪科技数据,Kimi的获客成本达12-13元,每天在安卓和iOS端获客成本高达21-23万元。这直接让Kimi在成本端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今年5月份,在云厂商宣布降价时,Kimi才开始试水商业化付费。不同于传统应用会通过月度/季度/年度的订阅付费模式,Kimi将付费称为“打赏”,用户可通过支付购买5.2元/天至399元/年不等的礼物,获取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。
就像Kimi选择打赏模式,其实一定意义上也是迎合核心用户群的付费习惯,这些从社媒平台引流而来的年轻用户其实是典型的价格敏感型用户,如果Kimi同样采取订阅模式,用户免不了会拿Kimi和同类型的智谱清言、秘塔、海螺AI对比,那就会把竞争落回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和价格上,而这并非Kimi的优势。
如今,又双叒另辟蹊径的创新付费模式让Kimi在媒体层面获得了一片赞誉。大部分声音认为使用打赏模式的Kimi让直接的交易转化为与用户的情感互动,同时较低的短期价格也发挥了较好的锚点效应。
但另一方面,直至今日,对于大模型,特别是个人助手类产品在C端的应用仍有“伪需求”的争议,在用户新鲜感褪去后,如何让短期尝试后的用户持续付费,甚至探索出更为清晰的盈利模式,对目前仅有“高峰期不用排队”权益的Kimi来说或许是最大的挑战。
但至少这种站在用户视角的创新,给了其他初创企业,特别是中小模型一个很好的创新方向。
大部分创业公司没跑出来
稀奇资本合伙人雷强生近期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表示,目前,大模型的赛道已经拥挤不堪,机遇更倾向于头部厂商以及有号召力的互联网大佬,而对于更多的新入局者来说,应该在小模型和子模型层面寻找机会。
实际上,细分领域的专用模型也确实是大部分AI初创公司的发力方向。说到垂直场景的中小模型,妙鸭相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款让AI在C端场景爆火的应用。
去年7月,妙鸭相机正式在微信小程序上线。彼时,在行业还没到内卷的时候,9.9元拍AI写真是妙鸭使用AIGC技术推出的第一个功能。
能在即使要先付费,也没有提前预热的前提下,仍能一炮而红,也确实是因为妙鸭填补了AIGC在大众市场的空白。
妙鸭相关负责人曾提到,AI应用应该是一个从用户需求出发,反向倒推的过程。
然而,用户对“AI写真”的新鲜感是很短暂的,上线不到一个月后,妙鸭相机的热度开始下滑。伴随去年11月产品经理出身的妙鸭前产品负责人张月光的离职,如今的妙鸭已然归于沉寂。
而同领域的Remini“凉”得更快,这个一度火爆社媒平台的“粘土滤镜”,甚至在国内的美图等影像公司跟进后还未真正分到一杯羹时,就已经无人问津。但Remini 68元/周的订阅价格一定程度来说也已经收割了一部分流量。
在PConline对Remini的分析文章中,“生态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。
这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大模型厂商相对于初创公司最大的护城河。
以5月30日刚刚上线的APP“腾讯元宝”为例,在集合了AI搜索、总结,甚至角色扮演的功能下,最最重要的,且能在搜索领域与Kimi、秘塔建立壁垒的,是元宝打通了微信生态,元宝搜索的内容库包含了微信公众号,这在整个大模型领域确实是独一份的。
要知道,微信搜一搜的月活早在2022年就达到了8亿,已然赶超百度。而微信公众号推文相比其他搜索引擎,在内容质量上无疑更高,这种生态融合无疑能让元宝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。
但这恰恰是初创公司所欠缺的。同时,在价格敏感度更高的国内市场,这些公司的AI产品想要破局也都绝非易事。
所以出海,成为这些中小模型的新途径。
AI创业公司Genbeings创始人李国洪表示,在目前阶段,AI的C端应用更适合出海。
Genbeings旗下的AI社交产品Giddy Giddy今年3月中旬在海外上线,在没做任何营销投放的前提下,一个月积累了几万名用户。据介绍,每100个用户中,就有一个愿意花钱,并且大部分用户支付了29.9美元。
据投资界消息,Giddy Giddy的出海案例并非孤例,许多国内名不见经传的AI产品,在海外已经攀上排行榜的高峰。
在国内AI创业公司中, Mini Max旗下的Talkie日活跃用户数量900万,峰值紧追美国同类明星产品Character AI。PixVerse上线3个月,视频生成量突破1000万次,海外用户量逼近美国同类产品。
但换句话说,随着快手、剪映也开始推出文/图生视频产品,即使是有先发优势的PixVerse,或许也很难打破前两者在生态上的强壁垒。
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4月底,国内共计推出了305个大模型。而截至5月16日,只有约140个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,占发布总量的45.9%。这意味着,还有约165个大模型尚未获得“过审”机会。
如今,随着行业步入深水区,正如昆仑万维董事长方汉所言,“百模大战”会淘汰一部分公司,剩下的科技公司肯定会继续全速前进。